网易体育7月2日报道:
点球大战,这可能是足球最残酷的决定胜负方式。12码前定生死,没有英雄,只有罪人——罚进点球是理所当然,一旦失手,就会被当做罪人。1994年世界杯的巴乔,2016年美洲杯决赛罚丢点球的梅西,还有波兰老队长雅库布-布瓦什奇科夫斯基。当不得不用点球大战决定谁晋级、谁夺冠时,即便是强悍如C罗的超级巨星,也紧张到不忍直视。可以想象,站在12码前操刀的点球手,门线上的门将,压力有多大。
点球手会将皮球射向球门哪边?门将的扑救到底是随意猜测,还是事先有研究作指导?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等点球手射出皮球,门将通常来不及做出反应。大数据研究显示,罚球者踢出的点球,速度约为31/s,飞行11米只需要0.35s,即便是最顶级的门将,反应时间在0.25至0.3s之间,再加上倒地/飞出的时间,根本无法做出即时反应。门将扑点球靠什么?答案就很明显了。一是大量的数据统计,二是门将与点球手的心理战。
魔鬼经济学揭秘为啥很少人踢中间?
《魔鬼经济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曾写过一篇有关点球的论文,他认为,点球就是博弈论在现实世界中的最典型的例子。简单地说,扑点球就像猜硬币,始终选择一个方向是不太理智的,如果对手知道你的模式,就可打败你。用博弈论的说法说,就是“纯策略不是最优策略”。永远选择同一个扑救方向,可以视为纯策略,最优策略则是能获得最大收益的组合选择。列维特得出“点球的主罚方向和进球率”的数据:球员选择罚球门左侧,那么门将即使是判断对了,也有63.6%的概率进,而如果是向右,则打进的几率是43.7%。当然,这种理论对实战而言,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毕竟球员不会完全参考63.6%和43.7%的大数据,而是有自己惯常的罚球方式。
而在人心的复杂度一章中,列维特提出了一个独到的观点:在点球大战中,往往罚中间的成功概率最高,因为守门员往左扑是50%的概率,往右扑是48%的概率,往中间扑的概率是2%,所以如果你是个非常理性的懂数学、懂大数据分析的点球手,你的最理性的选择是往中间踢,但为什么大多球员不会踢中间?其实这是基于自己利益考量。通俗来讲,踢中间不符合踢球人本人的利益,往中间踢会被认为是笨蛋,因为一旦罚丢,背负的折磨感和愧疚感会更重!朝左右两侧罚球,如果罚丢可以归结于过分追求角度、或者是对方门将表现开挂,而罚中间被挡出,场面则非常尴尬,因为对手几乎是站在不动就把你射出的皮球拒之门外,你的选择会在那一刻显得极其愚蠢,正是由于这样的心理作祟,让更多球员不愿赌这么大,而选择负罪风险更小的两侧。
有点球论文提到一个概念:“赌徒谬误”——由于一件事发生过许多次,因此接下来不太可能再次发生,反之亦成立。延伸到点球大战中,如果门将连续3次扑向相同方向后,第4次扑救,守门员有69%的可能性会扑反向。对于罚球者来说,这是心理暗示。譬如2004年欧洲杯1/4决赛英格兰VS葡萄牙的点球大战,葡萄牙前3名点球手射向左侧,第4名点球手C罗依旧射向左侧,但门将大卫-詹姆斯改变扑救方向,结果被骗了。论文最后指出,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前计划好扑救方向,并坚决地执行。但这又回归到了门将与点球手PK心理战的环节。
本届欧洲杯,也出现经典的点球心理战博弈。西班牙VS克罗地亚的小组赛,西班牙获得点球,拉莫斯操刀主罚。克罗地亚核心莫德里奇在替补席上出谋划策,告诉队友拉莫斯罚点球的习惯,队长斯尔纳将消息传达给苏巴西奇;布斯克茨识破诡计,将敌军动态传达给拉莫斯。点球本身就是心理大战,拉莫斯面对眼前这一切,太多的心理活动,反倒是让自己犹豫不决。
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统计学家对点球大战的研究,终究对决的是11米距离外的门将和点球手。博弈论还好,赌徒谬误也罢,得出的最终结果是“门将需要有合理的扑救计划”,这样的计划,赛前谍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门将能否在心理战中战胜点球手,这往往是更决定性的因素。2014年世界杯阿根廷VS荷兰的点球大战,探戈军团的门将罗梅罗也得到小纸条。上面写着啥呢?罗梅罗的妻子说,不是什么秘籍,而是两人的爱情宣言和祝福语。不过对面的荷兰人看到罗梅罗拿出纸条,煞有其事的研究,也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说到底,还是心理战的胜利。
德国人的“科学致胜”
2006年世界杯1/4决赛,德国VS阿根廷的点球大战。卡恩将一张小纸条递给主力门将莱曼,这张用铅笔写着重要机密的小纸条,是德国科隆体育大学50名精英人士研究出的成果,详细记载阿根廷球员的点球习惯:
里克尔梅:左上角;
克雷斯波:长距离助跑打右侧,短距离助跑打左侧;
海因策:左下角;
阿亚拉:长时间等待、长距离助跑打右侧;
梅西:左侧;
艾马尔:长时间等待打左侧;
坎比亚索,原地不动等待,左下角;
马克西-罗德里格斯:左侧。
莱曼扑出阿亚拉和坎比亚索的点球,德国4-2获胜,那张写着阿根廷点球规律的小纸条,被拍卖到100万欧元的天价,所得资金捐给慈善机构。
2014年世界杯半决赛德国VS巴西,德国用7-1的疯狂比分羞辱巴西,但赛前,德国的教练团队就研究好了巴西的点球习惯:浩克慢速助跑扑右侧,路易斯快速助跑扑左上角,阿尔维斯打中路,奥斯卡扑右侧,威廉扑右侧。这张点球小纸条没派上用场,但德国人的严谨、科学堪称业界楷模。
心理战才是点球大战的关键
如果所有事情都能用理论、数据来解释,那么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点球大战会是无趣的游戏:有了“小纸条”作指导,两队的门将就像执行程序的机器人,完全算到点球手的意图。但点球的不可预知性在于,球员与门将的心理博弈,往往是大心脏者胜出。所以我们常说,心理素质不佳者,通常是点球大战的输家,譬如英格兰。巴拉克曾说:“罚点球,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要占到80%—90%。”德国人的点球大战成绩辉煌,英格兰却是一败涂地,两队的谍报工作,并非是造成巨大差距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质、精神力量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挪威科技和自然大学的社会学硕士Joachim Vogt Isaksen写过一篇文章:《点球大战的心理学——为什么失败的总是英格兰》。文章中,就对英格兰人自我怀疑的心理做出深度解读。在重压之下,率先崩溃的是英格兰。1990年世界杯半决赛英格兰VS德国的点球大战,斯图亚特-皮尔斯罚丢点球,他用了几年时间才抚平内心的创伤。“我的世界坍塌了,这如同噩梦一样。”皮尔斯如是说。
我们都知道心理因素在点球大战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呢?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得到反映。主罚手在重压之下,希望尽快结束这样的博弈,因此会加快助跑速度——通常这样的跑动速度是平时训练的2倍,但问题是,助跑速度越快,罚失点球的几率越高。通过对意大利、德国、英格兰、巴西、西班牙、法国、荷兰8大世界豪强的数据显示显示,罚球者从听到哨声到射出皮球,若时间在0.2秒之内,点球命中率只有57%,但更长的时间助跑,点球命中率高达80%。英格兰球员在大赛中主罚点球时,助跑时间为0.28秒,是8大豪强中最快的,事实证明他们的点球命中率也是最低的。
英格兰只是点球大战中精神脆弱者的缩影,点球大战双方研究充分的情况下,更高端的临场心理博弈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手。2007-08赛季欧冠决赛,曼联VS切尔西点球大战前,美国布朗大学的经济学家伊格纳西奥将一份报告交给切尔西主帅格兰特,里面有范德萨扑点球习惯,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右(左)脚操刀手最佳选择是射范德萨的左(右)手边”,因为范德萨通常扑向射手的“自然角”。
阿内尔卡主罚第7个点球,范德萨将手指向自己的左侧,看上去,范德萨是在暗示阿内卡尔:你们都知道我习惯扑自然角,阿内尔卡你是右脚,那你射我的左边啊!这让阿内尔卡处于纠结的心理状态:阿内尔卡知道范德萨习惯扑右边(也就是右脚球员的自然角),范德萨也明白,阿内尔卡知道他会扑右边, 双方都心知肚明。于是,阿内尔卡没有按照报告来,他打出半高球,射向范德萨的右侧,范德萨将点球扑出。阿内尔卡是这次心理战的输家,他败给了范德萨,也导致切尔西无缘欧冠冠军。